樁芯鑿井法。這種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即邊降水邊采用風鎬在缺陷樁中心鑿一直徑為80cm的井,深度至少超過缺陷部位,然后封閉清洗泥沙,放置鋼筋籠,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澆筑膨脹混凝土。此方法日進度0.6m,如果遇到個別樁水處理不好、降不下去,更是困難重重,導致質量、工期和經濟上的重大損失。
2.2 縮頸
在鉆孔過程中,由于鉆錐磨損或焊補不及時,再或地層中遇到膨脹的軟土、粘土、泥巖等,容易產生縮孔現象。如K10+028.8京廣立交橋2#-4樁,設計樁長46m,直徑1.5m,在28~30m處出現縮孔,即出現膨脹性軟土,俗稱探頭泥,成孔檢驗不太仿事,但至下鋼筋籠時鋼筋籠下不去,拔出鋼筋籠用鉆錐上下沖擴后仍下不去,回填重新鉆孔反復3次,最后下決心在錐頭上加焊8cm的合金鋼,再度擴大孔徑,成孔后重新澆筑,增加混凝土80余方。
2.3 灌注時發(fā)生井壁坍落
成孔后灌注水下混凝土時發(fā)生坍孔現象,若坍塌不止,應將導管拔出,以粘土回填重新成孔;輕微坍落在施工中不易被察覺,聲測時發(fā)現局部裹泥或夾砂現象。如K30+286白馬泉小橋1#-3樁,在距
聲測管頂端6.5~7.0m斷面處出現異常情況,AB測面讀數均勻正常,但BC、AC面無讀數,判定此兩面交匯處可能出現裹泥塊。該標在C聲測管處用鉆機干鉆一直徑為1.2m,距樁頂7m的井,用木板和鋼筋圈加固后,派人從距樁頂6.5m處開鑿,發(fā)現C聲測管處有一高32cm、寬14cm、深16cm的黏土塊。采用清除-鑿出新鮮混凝土2cm-清洗(飽和面干)-高標號混凝土修補,保證了樁的整體性和完整性。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采用壓漿、旋噴等工藝處理樁芯局部夾泥砂或空洞等缺陷,不再贅述。
